
原标题:中年男子腹胀便秘竟是心梗预警 医共体“双绕行”28分钟抢回生命
r
手术场景。
r通讯员 江国栋 陈莺莺 谢美君
r9月2日上午,鄞州二院心内科病房内,40岁的江先生精神矍铄地收拾着行李,即将出院。他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,眼眶泛红:“真的太感谢你们了!要是没有你们及时发现、快速救治,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!”而就在一周前,他因腹胀、便秘就诊时,谁也没料到,这看似普通的消化道不适背后,竟藏着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“定时炸弹”——急性心肌梗死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“心脏保卫战”,就此在鄞州二院医共体的协同配合下紧急打响。
r腹胀便秘伴冷汗 医生识破心梗“伪装”
r8月26日上午,江先生捂着中上腹,满脸痛苦地冲进鄞州二院医共体姜山分院急诊室,反复念叨着“肚子胀得难受,好几天没排便了”。接诊的顾国利副主任医师听完描述后,当即察觉到了异常:单纯的腹胀、便秘极少会让中年男性疼得脸色发白、额头冒冷汗。而医共体反复强调的胸痛识别培训中,“不典型症状”正是心梗救治的关键预警信号。
r“绝不能掉以轻心!”顾医师立即绷紧神经,一边让护士推着心电图机冲到病床前,一边加急开具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单,整个流程一气呵成,未耽误一分钟。短短几分钟后,心电图结果传来“红色警报”: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!更危急的是,江先生心率仅41次/分,远低于成年人60-100次/分的正常范围,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。
r启动“双绕行”通道 28分钟打通生命血管
r“快!启动胸痛救治预案!”常驻分院的总院急救医学中心陈邦盛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接管指挥,护士们迅速为江先生建立静脉通路、连接监护仪实时监测生命体征。与此同时,陈邦盛拨通总院胸痛中心电话,同步传输心电图与患者症状数据。
r总院胸痛中心俞丽副主任医师在线上快速研判:“是最危险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!必须走‘双绕行’!”所谓“双绕行”,即跳过总院急诊抢救室、监护病房等中间环节,救护车直接将患者送导管室手术。这一决策,为心梗救治抢下了最关键的时间窗口。
r姜山分院医护人员分工协作:一边向家属通俗解释病情与手术风险,一边协调救护车、检查急救设备;总院胸痛中心则同步行动,介入手术室提前亮灯,手术器械调试完毕,心内科团队整装待发。当天上午8时59分,救护车稳稳停在总院急救医学中心门口,江先生被紧急送入导管室。
r造影检查结果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:江先生心脏上的三支主要血管,有两支已经完全堵死,剩下一支也堵了大半,就像三条给心脏供血的“主干道”,两条彻底断流、一条严重拥堵,心脏随时可能因为“缺氧缺粮”停止跳动。
r“导丝准备!”胸痛中心副主任晏彪冷静下令。尽管江先生血压波动频繁、操作难度极大,但团队每一步都精准到位。9时27分,导丝成功穿过堵塞血管、恢复血流——从救护车到院至血管开通,仅用28分钟,远低于国家胸痛中心90分钟的达标线,创下了鄞州二院胸痛中心急救的“新速度”。
r随着血流重新通畅,江先生之前那种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的疼痛感慢慢消失,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,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。
r医共体协同发力 筑牢基层生命防线
r“‘双绕行’是危重心梗患者的‘绿色生命通道’,而这背后,是医共体建设的深度赋能。”鄞州二院心内科主任王景斌介绍,以往心梗患者需经急诊分诊、检查评估等多环节才能手术,“双绕行”则实现了救治流程的“极致压缩”。
r鄞州二院医共体总院副院长张曙伟坦言,这样的救治速度,离不开医共体的紧密型建设:总院专家长期全职驻扎分院,深度参与分院日常诊疗,定期开展技术培训,让分院医护人员对心梗不典型症状的敏感度大幅提升,能主动识别潜在风险;而医共体内部的实时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,更将“单兵作战”变为“团队协同”,实现了分院接诊与总院手术的统一指挥、无缝衔接。
r据了解,未来鄞州二院医共体将进一步延伸胸痛中心服务至更多基层医院,让更多高危胸痛患者在“黄金时间”得到及时救治,以医疗协同之力守护百姓生命健康。
r来源:中国宁波网
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